首頁 > 新聞 > 綜合 > 船舷內外 > 正文

船舶工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解讀
2013-08-16 08:30:58   來源:交通運輸部    編輯:國際船舶網   我有話要說

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,國際航運市場持續低迷,新增造船訂單嚴重不足,新船成交價格不斷走低,產能過剩矛盾加劇,我國船舶工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。國務院日前印發了《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(2013—2015年)》(簡稱《實施方案》),將對我國造船行業、航運業等有何影響?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船舶運輸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紀永波對《實施方案》進行了解讀。

中國能造全世界的船?為什么還不是造船強國?

記者:2010年,我國造船規模便已居世界首位。但是近年來,受國際航運市場持續走低的影響,產能過剩矛盾加劇,業內流行一種說法:光中國產能就能滿足全世界。如何看待我國造船業的困局?

紀永波:21世紀以來,國際海運市場的新一輪繁榮極大地刺激了世界造船業,需求瘋狂增長導致世界造船能力迅速提高,達到歷史最高,超出正常需求3倍以上。而中國造船業在這一輪發展中把握世界制造業產業轉移趨勢,發揮勞動力資源比較優勢,2003年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場份額突破10%大關,2010年造船完工量、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均占世界市場份額40%以上,躍居世界第一位,全面實現規模突破。

但在這一輪發展中,我國造船業創新能力不強、結構性矛盾突出、產業集中度較低、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、配套產業滯后等問題逐步顯現,產品以干散貨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為主,高附加值的天然氣船、超大型油輪、超級集裝箱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等船型的研發、工藝與生產技術還無法與日本、韓國等造船強國抗衡,迫切需要加快結構調整,實現轉型升級,由大到強。

此外,受2008年以來國內外經濟貿易形勢的影響,海運需求增長幅度減緩,而2006年至2011年每年近2億噸的巨額訂單開始陸續完工,航運市場運力嚴重過剩,供需失衡加劇,世界海運市場經歷了空前繁榮后進入新一輪漫長調整期。反映航運市場晴雨表的BDI指數2008年以來年均下跌超過38%,航運企業普遍虧損。

面對下游需求的減少,我國船舶工業迅速規模擴張過程中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開始顯現,產能嚴重過剩,特別是一些技術含量低、附加值低的干散貨船型等更為嚴重,造船企業由原來的“一塢難求”轉變為現在的“一單難求”,船舶工業內部化解產能過剩、調整結構和轉型升級的需求十分突出。

訂單不足、價格腰斬,市場低谷期是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嗎?

記者:新增訂單嚴重不足,新船成交價格幾乎是高位時的一半,造船業這種現狀為我國工業領域及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影響?為什么選擇在此時進行船舶工業結構調整?

紀永波:據統計,在國民經濟135個產業中,船舶工業和其中113個產業直接相關,對鋼鐵、石化、輕工、裝備制造、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發展和擴大出口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?梢哉f,船舶工業目前面臨的問題,集中體現了我國工業化進程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。

新一屆政府成立后,對產業轉型升級高度重視,《實施方案》的出臺,是新一屆政府針對當前經濟形勢,以調結構、促改革推進穩增長的又一重大舉措。

可以說,市場低谷期是進行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。在此時出臺《實施方案》,把政策鼓勵與行業內生動力相結合,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